用数字技术传递和平:Artec Leo与Ray II扫描记录《枪械雕塑》
挑战:加拿大艺术家Sandra Bromley与Wallis Kendal需要为《枪械雕塑》寻找数字化保存与展示方案。这座高2.5米、重约5吨的反暴力装置艺术精品细节丰富,但由于其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带有金属反光表面,传统摄影摄像手段始终无法完整呈现作品的实体存在感、真实比例与情感张力。
解决方案:Artec Leo, Artec Ray II, Artec Studio
效果:获得完整高清3D模型,支持数字及远程展览,提升博物馆教育与推广效果。
为何选择Artec?:采用双扫描仪合作方案,成功克服了扫描角度受限、金属平面反光、深色材质及现场条件等难题。Leo的无线操作与Ray II的远距扫描功能相结合,既能精准获取狭窄展区数据,又能完整捕捉雕塑全貌,所有数据均在Artec Studio中完成对齐与优化,无需借助外部软件。

艺术家Sandra Bromley和Wallis Kendall在《枪械雕塑》早期工作室。艺术家供图。
以全球视野解构暴力
挑战暴力文化从来非易事。纵观人类历史,和平倡导者往往难以获得社会、政治或艺术界的接纳。枪支承载着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权力博弈、生存资源争夺,抑或是人类征服与保护的本能,这些冲动往往互为表里。但若以枪支本身为媒介,能否创造性地对抗暴力概念?
这正是加拿大艺术家Sandra Bromley与Wallis Kendal的创作初衷。他们历时五年完成《枪械雕塑》,这是一座重达五吨却可巡回展出的反暴力纪念碑式作品,可拆卸为14个单元进行运输,迄今已巡展三大洲,观众逾175万人次。
仅凭几个关键数据,便能窥见其规模之庞大。项目共收集了来自南非、尼加拉瓜、韩国、西班牙等全球非政府组织、军队、警方、政府及学生团体捐赠的8000多件武器。其中7000多件用于雕塑创作,剩余的1000件则用于制作小型作品。艺术家亲自拆解了超过4000件武器的击发装置。

《枪械雕塑》维也纳展出现场。创作者供图。
这套完整的“和平艺术”装置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雕塑、受害者纪念墙和观众留言黑板。25年间,这个传递和平信念的项目不断引领观众直面暴力真相。经过二十多年的全球巡展、博物馆展示和公益倡导,艺术家们决定为作品寻找一个永久的展陈场所,同时也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创建线上展示平台。但难题随之而来: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观众在屏幕前也能感受到实体雕塑的震撼力与精妙细节?
三维叙事:寻找技术工具
Sandra Bromley解释道:“制作3D扫描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心愿,但始终缺乏合适的技术条件。趁着雕塑还在我们城市,我们决定为它拍摄高清视频和照片,并增加扫描环节。单靠照片或视频根本无法展现这个装置的核心魅力。事实上,观众可以触摸雕塑、环绕观赏、甚至走进内部,与受害者纪念墙互动。3D扫描能完整保留这种沉浸式体验,既能为线上展示提供支持,也能为未来的虚拟展览做好准备。”

由7000件深色金属武器构成的超高难度扫描任务。创作者供图。
在调研3D扫描技术时,Bromley发现了Artec 3D,其官网展示的技术性能令她印象深刻。在咨询后被引荐至加拿大授权经销商My Engineering公司,随即邀请技术团队实地考察艺术品,评估3D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双剑合璧
My Engineering团队来到作品展览现场。作为Artec 3D全系列扫描设备专家,他们随时准备现场确定最佳扫描方案。虽然通过照片对雕塑的尺寸和复杂程度有所了解,但实际规模仍难以估量。最终他们选择了Artec Leo,这是一款具备无线便携和实时处理功能的手持式3D扫描仪。
这款旗舰设备以高分辨率和色彩保真度著称,特别适合捕捉文物和室内细节。设备完全符合需求,团队用Leo单独采集每面墙,包括角落和过渡部位,完成了整个艺术品的扫描,最终实现内外结构的无缝数据融合。
My Engineering的3D扫描产品专家Mark Steblyk 回忆道:“每面墙单独看都很完美。经过渲染和色彩处理后,呈现的效果超出预期。即便面对金属反光面和深色材质这些常见难题,Leo扫描仪的表现依然堪称完美。”
团队还发现Artec Ray II在整体结构扫描和参考坐标系建立方面表现出色。这款远距离激光扫描仪专为建筑遗产和纪念碑等大型物体的高精度数据采集量身定制,特别适合大规模复杂艺术品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枪械雕塑》3D数字模型。My Engineering供图。
Leo和Ray这个扫描组合早就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大显身手了。无论是波兰露天民族志博物馆的文物采集,还是荷兰历史教堂地下墓石的发掘,这套强力组合总能完美兼顾宏观规模与微观细节的捕捉。My Engineering团队表示,这个项目无论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突破了他们既往的工作范畴,而最终呈现的完整数字模型,让团队积累了难得的实战经验。
从扫描到建模,一气呵成
Leo与Ray II的扫描数据精准对齐后,所有高精度数字建模工作仅通过单一软件即可完成。要知道,这座雕塑不仅高达2.5米,细节极其丰富,枪管间隙又十分狭窄,数据量更是庞大,按常规需要多套工具配合处理。然而团队仅凭Artec Studio就实现了全流程作业,其标准工作流完全能够胜任如此复杂的建模需求。
“在Studio中融合两组扫描数据后,完整模型就生成了,”Steblyk说道,“我们原以为需要借助Blender等软件进行细化处理,还拍摄了大量参考照片。但事实证明,Artec Studio实现了从始至终的一站式处理,完全无需外部贴图。”
Artec Studio专为海量数据处理而设计,即便是《枪械雕塑》这类大型复杂模型的扫描数据也能游刃有余。在融合Leo和Ray II的扫描数据时,其整体配准、刚体/非刚体对齐以及智能纹理映射等核心功能,完美解决了多分辨率数据集的高精度匹配与纹理无缝融合等技术难题。
在MyEngineering团队进行艺术品三维复刻的过程中,艺术家Sandra Bromley全程观摩了数字化流程。她感慨道:“作为艺术创作者,这个技术转化过程令我深感震撼,最终的数字化呈现效果超出预期。特别让我惊讶的是,像这样复杂的艺术装置通常需要多套专业工具配合处理,而Artec Studio竟然独立完成了全流程工作。”
拓展应用,扩大影响
这个突破性项目为热衷挑战的MyEngineering团队打开了全新机遇。团队现正积极测试Artec新一代扫描设备,重点评估其在工业检测、艺术数字化及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项目负责人Steblyk表示:“该项目完成后,我们开始与各大博物馆合作,推进艺术数字化专项计划,深度开发三维扫描技术在文化保护与商业应用中的价值。最新引进的Artec Spider II将帮助我们实现微小复杂物体几何形态与表面色彩的超高精度采集。”

成品3D模型——开启艺术品VR体验的第一步。My Engineering供图。
艺术家们近期计划将数字模型发布于专属网站,用户可自由旋转、探索甚至“走进”模型内部。目前他们正与多家博物馆商谈永久陈列事宜,也欢迎艺术与和平教育机构参与合作。艺术家们一边为作品寻找永久展馆,一边思考:当这件作品通过数字技术走向世界,该如何更好地传递非暴力理念?
艺术家坦言:“相比之下,虚拟展览能让作品传播事半功倍。实体雕塑由三部分组成,总重五吨,需要巨型货柜运输,布展五天、撤展三天。虽然当初就是为巡展设计,也确实走遍世界各地,但每次运输堪称浩大工程。”
全程参与3D数字化的Sandra Bromley确信这仅仅是个开端,她表示:“今后创作大型雕塑时,3D扫描必定是我的首选。作为雕塑家,我们长期面临一个困境:如何让观众真正感受作品的立体空间和观赏视角?即便是视频也难以完美呈现。而3D技术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将成为艺术呈现的革命性工具。”
截至目前,《枪械雕塑》已收录逾15万条观众留言,同时还激发了音乐、视觉艺术及诗歌领域的创作灵感。Bromley与Kendall还通过指导边缘群体,共同创立了面向高危青年的艺术公益组织iHuman Society。这个源于社区的艺术项目,正借助数字化技术获得全球影响力。对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教育者及社会活动家而言,数字化打破了物理桎梏——他们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延续创作,触及新受众,拓展艺术可能,就像《枪械雕塑》二十五年来持续为暴力受害者发声那样。
故事背后的扫描仪
尝试世界领先的便携式 3D 扫描仪。